法务文化邮箱: 381169311@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大型活动 »上海自贸区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上海自贸区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2014年06月20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揭牌成立以来,已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各方的高度关注,大家都热切希望了解自贸区,了解自贸区的开放政策与制度创新。作为自贸区内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自贸区有哪些开放政策与功能优势?上海将如何抓住自贸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契机,借助我们国家基地公共服务与平台功能优势,推动做大文化两个市场尤其是外向市场的拓展规模和产业能级,为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上海自贸区将借助深圳文博会这个重要的平台打开这一串问号。

  在这次展出期间,不但可以获得自贸区设立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开放政策与制度创新资料汇编,还可以观看到自贸区情况介绍的宣传短片。同时,还请来了正在运用自贸区政策与功能开拓经营业务的两家不同特点企业,通过这些不同角度和内容的情况介绍与通报,着重介绍在自贸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旨在促进文化走出去、扩大和鼓励中外文化贸易发展而搭建的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基地由国家文化部在2011年10月正式命名,基地设立在自贸区的核心区域,由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与管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文化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

  截至目前,基地已聚集了223家中外文化企业,其中不乏百家合信息技术、佳士得拍卖、东方明珠文化发展、华谊兄弟、盛大国际、中图上海浦东、亚洲联创、时代出版等一批行业领头与自贸区开放概念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注册资本规模超过35亿人民币,年税收贡献超亿元人民币,2013年基地文化贸易新增规模已达71亿元人民币。

  基地为进入自贸区的中外文化企业可提供国际展销、国际采购、国际结算、进出口代理、保税展示、保税租赁、保税仓储、金融投资、商贸咨询、政策研究、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和政策支持,为中外文化企业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发展空间和良好配套服务。

  提供文化保税贸易、制作和加工便利

  基地具备了专业的文化保税仓储、展示、制作和加工的服务功能和基础,如已为国际著名传媒机构星空卫视的国际并购提供了保税仓储服务,解决了视音频等版权与素材在进入中国境内所面临的价值评估及关税确定等操作方面难题,大量的经典华语影片和视频资料通过保税方式得以妥善储存,各种相关的制作、加工和编辑等进口影视设备也以保税方式进入基地内安装和使用,使得星空卫视国际间资本与资产重组得以顺利进行,成本费用也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和降低。

  基地也协助区内的文化企业申请办理专业设备和产品的临时进出口使用、展示等业务,使得这些企业能在自贸区外也享有短期的保税展示和使用这些专业设备和产品的便利。

  创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艺术品服务全产业链

  去年基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拥有了国内首个艺术品专业保税仓库,为海外的艺术品来华展示和交流提供了专业保税仓储、展示、物流、报关等综合配套服务与便利。去年的9月,基地成功为国际著名拍卖公司佳士得在中国大陆的首拍提供全程专业服务,其全部拍品均通过基地的专业服务以保税方式进入上海市区(非保区)进行预展和拍卖,使佳士得顺利完成首拍并节约了相当的费用和成本。

  去年11月,基地成功举办了自贸区内的首次艺术品拍卖,今年4月再次举办了红酒和珊瑚珠宝的拍卖,现场反响良好,在业内也引起了强烈关注,实践示范效应显著。

  随着国际艺术品交易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更大规模的交易中心建设已在设计筹备中,希望为境内外艺术品投资经营机构和人士提供艺术品的保税仓储、展示、交易、运输、保险、鉴定、评估、质押、融资、租赁等一系列产业链上的更完善和专业的服务。

  国际文化贸易信息、咨询、商务综合服务

  通过整合各方文化贸易信息与资源,利用中国文化贸易促进网等网络平台和服务手段,突破地域限制,提供业务咨询和信息资讯等服务,实现“在场、在地”与“在线”服务的有机结合,为中外文化企业了解和进入中国与国际市场提供帮助和渠道。同时,基地内还设立语言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调解中心、文化行政审批咨询窗口等功能机构及保险、金融、物流、会计等专业机构和文化贸易促进专项扶持资金,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国际文化贸易的展示与推介服务

  通过资源优势,以组团参展方式,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的品牌和公信力赢得国内外文化贸易展会的关注和重视,组织和参与国际著名文化贸易展会活动,及国内重要文化会展活动和上海的重要文化节庆,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渠道和空间。

  实践文化与其他产业政策融合发展

  在紧紧抓住并运用自贸区现有三项文化开放政策的同时,积极研究自贸区文化领域以外的开放政策、负面清单、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挖掘可供文化企业利用的结合点,拓展文化创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进口文化设备(印刷、演艺、影视)的经营租赁(保税)或融资租赁(保税)业务;探索在自贸区框架下文化与金融、投资、科技、网络、教育等行业相结合的新业务、新业态、新经济;探索开展国际品牌授权、版权贸易、影视数据处理等业务和服务,努力搭建更具实践意义和拓展能级的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回顾基地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目标,已成功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现正努力迈入全新的第三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依托“市区联动”机制,建设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阶段(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前身)。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部署,上海率先尝试将文化与贸易进行嫁接以促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2007年9月,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利用浦东“先行先试”及保税区的政策功能优势,在外高桥保税区搭建“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为营运模式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

  平台建设与推进中,吸引集聚了一批业内知名的文化及贸易企业,设立了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及文化企业和项目扶持与补贴等配套政策。平台初期建设阶段对促进上海文化贸易的创新、实践和发展并建立运作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累积了有益和重要的经验成果。

  第二阶段是通过“部市共建”机制,将平台升级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阶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2011年11月平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通过“部市共建”机制推动国家文化战略实施。

  基地制定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基地国际文化贸易渠道和功能建设,服务的半径、企业的规模和服务的能级进一步扩大,组织众多国内优秀文化企业、项目和产品先后参加洛杉矶艺术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美国E3展、香港影视展及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重要文化展会,开展一系列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人才培训,努力促进文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阶段是依托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加快基地在新时期的全面升级。2013年9月自贸区挂牌成立,基地站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走进了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试验区。

  “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已纳入推进自贸区建设的试点任务,并与涉及文化扩大开放的3项政策,形成了文化领域在自贸区试点发展的“3+1”模式。依托自贸区试点政策的红利,未来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发展,将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更有机结合,研究开放政策和扩大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内外联动、内外市场互利共赢。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为基地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基地将紧紧围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结合自贸区建设与试验,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服务能级,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结合自贸区文化开放政策,推进跨界交融发展

  根据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的深化步骤,积极推进自贸区涉及文化领域扩大开放三项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利用自贸区在金融、投资、教育、电信、服务等多个与文化相关领域的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与项目的交融发展,争取开放政策红利的最大化。

  二是开展前瞻性开放政策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推进自贸区负面清单等政策研究、解读和咨询,开展政策试点的跟踪研究,分析成效和存在问题,实践与探索相应的对策,研究文化领域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可行性,利用负面清单逐年调整的契机,将研究成果提交决策机构,为确定新的开放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是推进国际文化贸易渠道拓展与便利高效

  基地试点设立政府的行政业务受理点,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建设文化企业诚信体系,加快文化贸易通关与便利。依托国际重要文化展会资源,加快海外文化贸易渠道建设。积极推动人才、资金、税收等配套政策的完善与创新,为文化外向型企业创造更为便利、宽松的贸易发展环境。

  在未来的两年里,借自贸区的东风,基地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在部市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努力提升基地的功能、优势和服务,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贸易便利、外汇管制、金融创新等诸多开放政策促进下,探寻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交融交互发展的新机遇,为全国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提升软实力,为进一步开创文化贸易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