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文化邮箱: 381169311@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大型活动 »兰州新区:声东济西 站在历史新地位上带动西部发展

兰州新区:声东济西 站在历史新地位上带动西部发展

2014年08月16日

       一条欧亚大陆桥是沟通亚欧和环太平洋的连接线,兰州新区正处于这条连接线的节点,它在中国经济东进西出的大战略格局中凸显作用。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向东,而产业流向则向西,兰州新区一方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承担产业产品向西转运,用“声东击西”来形容兰州新区的地位是恰当的。

打开中国地图,兰州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以此为圆点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大有环视天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难怪孙中山先生在其《治国方略》一书中,要把兰州建设成中国的陆都。

1995年,兰州从成都、洛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西北商贸中心。现在兰州新区又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独特的区域位置终于发挥出了自己巨大的作用。兰州--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承接中西文化,沟通中原与西域经济交往的地方又一次承担起了沟通中西、贯通南北的历史重任。当年的快马传信,烽燧烟火,马车驼队变成了今天手提电脑,乘车和飞机的信息时代。今天,兰州在全国处于经济落后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落后,兰州新区的诞生会使兰州的几何优势发挥出来。

今天,兰州新区以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任何区域只有进入国家战略后才会得到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以兰州为中心的地区再一次迎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这一地区将再次成为国家的战略平台,与成渝、关天共同构成新的“西三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领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推动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形成与东部协调、平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态势和新的经济格局。

历史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西北。大唐帝国创造了封建时代中华民族辉煌的顶峰,后来西北衰落了,唐朝以后中国的中心逐步东移,造成了西北连绵千年的落后与贫困。时至抗日兰州又一次得到重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当改革开放来临,兰州再次被冷落。80年代初,当小渔村深圳崛起的时候,兰州经历了最为痛苦的摆脱历史包袱的时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兰州的经济起浮不定是有其深刻而深远原因的。中国东部30年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中国西部则相对处于落伍状态,平衡中西部经济发展是大国的战略思维,兰州在等待时机。

60年来,兰州经济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1991年,苏联的解体让原欧洲共同体(即现在的欧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沟通变成了可能。一条欧亚大陆桥成为沟通亚洲、欧洲和环太平洋诸国的连接线,而兰州正处于这条连接线的关键点。

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时候,在全球经济贸易不断产生摩擦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开拓更多的贸易领域。中国经济面临东进西出的大战略格局,除了通过海洋运输还必需通过陆地输出,形成世界贸易新格局,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兰州新区在全球经济大格局中的地位。

声东击西,应为声东济西。它很能说明兰州新区的历史新地位。

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北京新闻发布上说,国务院批准设立兰州新区,确定了四大战略地位:“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刘伟平指出:“建设兰州新区是甘肃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将有利于破解兰州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甘肃积极承接东部中部产业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引擎,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支撑。有利于发挥区位和通道优势,深化跨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向西开放,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我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路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进位。”

中国东部经济面临产业转移,经济形态向西过渡,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必然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暴露出来促使企业寻找新的市场。一位东部的企业董事长在考察兰州经济时曾说过:“兰州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消费资源,简直就是一个产品的畅销地。”其实除了市场资源之外,兰州还拥有物流资源、人才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的流向是向东,而产品的流向则是向西,未来中国产业调整的主战场在大西北。中国产品的陆路走向是一路向西,中亚地区是潜在的市场,利用好兰州新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就会使兰州新区成为西北最重要的经济高地。

相比,今天的兰州新区将有更多的发展环境和优势,但同时要面对全球化、区域化的挑战,还要面对新一轮城市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

从发展环境讲

如同深圳是在渔村诞生一样,兰州新区从一开始就面对如何从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建立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问题,建设开发困难巨大。虽然兰州新区建设是在国力强盛、物资充裕、科技发达、人才辈出、有向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展开的,同时老城兰州已形成相对完备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物流业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对新区建设具有较强的物资和服务支撑,但是兰州新区不同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五”期间的兰州发展是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完成物资的供给、产品的运输销售以及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而今天大开放、大发展、大建设的背景下,兰州新区必须要依靠市场规律找准其在全球的经济坐标,在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闯出一条新路来。

从政策环境讲

“一五”期间,国家虽然出于经济平衡的因素考虑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将兰州列为重点建设城市,客观上奠定了兰州的现代工业基础,但更多的是从国防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建设项目大多是能源和军工企业,生产国家急需的战备物资。在战时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指令完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任务。说白了“一五”时期的兰州就是国家的一个重工业生产基地。和“一五”相比,今天的兰州新区,国家更多的是在全球经济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为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对经济布局的战略考虑。市、省、国家战略层层迭加。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规定》,将甘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2010年8月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再造兰州战略。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在开发理念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开发方式上,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如此大范围、大视野、大战略、高密度的战略机遇层层叠加,为兰州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和极好的政策环境。

从发展方式讲

一种是指国家指令性的发展模式,如兰州“一五”期间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因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边生产、边建设、边规划,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强调在特定范围内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短期效果,无暇顾及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之间的关系。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影响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另一种是由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兰州新区的发展模式是第二种,即以全球视野给城市清晰定位和顶层设计。按照近、中、长三个时期的总体规划分别实施。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城市的开放度和全球经济的关联度,注重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及城市和人的关系。为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兰州新区作为连接中西部的节点,作为沟通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枢纽,它的主要功能呈现为:承东接西,梯形开发,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的越级提升,进而探索未来西北新城市的发展道路。

扫一扫关注微信